隨著時間過去,對於交換時光的記憶越趨零碎化,印象深刻的還是隨時能娓娓道來,但每當別人問我:「家人近期要去荷蘭,有沒有什麼推薦的景點?」我腦中先是一片空白,要花好一陣子才能推薦出幾個感覺適合短期觀光的景點。一方面我對荷蘭的印象大多都是生活的體驗,遊玩的景點反而少;另一方面時間久了真的會忘記,譬如一些我喜歡的博物館或小鎮叫什麼名字。
一年前,我才剛結束半年的交換回到台灣,經過這一年,除了那個能夠忍受零度上下的身體感知系統早已被台灣再度寵壞,我也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台灣小夥伴們在這一年經歷的風風雨雨後,情不自禁又會緬懷起那半年、一年中得來不易的自由和幸福。
在歐洲,除了考試週要密集K書以外,剩下的煩惱大概就只是規劃下次旅程、今天要煮什麼菜、要去哪找朋友玩,單純的可以。也因為能做的事情不多,每件事帶來的價值便會放大:討論報告前可能還要演練一下聽不懂要發問的口條;要買菜的時候會慎重地看完食譜或截圖(省流量)到超市一一比價;規劃行程時要把折價券或booking.com的回饋金用的淋漓盡致;找外國朋友玩時要想想冷場的時候有什麼話題可以聊...其實一個人在國外生活煩惱也不少,那時候才真正領略到什麼叫「生活的藝術」。例如L小姐和S小姐是party王,將自己真正融入到對於歐洲人重要的娛樂文化中,我們都在旁邊羨煞不已;I小姐和A小姐很會畫畫,每個被她們畫過的歐洲景物彷彿深深的烙印在記憶中活靈活現;S小姐、J先生則是重視食物的大廚,除了在歐洲也能嚐家鄉味,也能煮給外國朋友吃推廣台灣文化;Y小姐和V小姐也像個浪子一樣遊歷歐洲多國感受不同國家的氛圍。有好多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我想共同點都是「適合自己個性的生活方式」。
正因為無拘無束,才能照著自己最想要的方式生活吧。
但回到台灣,如同從夢境回到現實般,太多的憧憬無法被實現、蓄積的能量無從發揮,我們都被現實打了好大一巴掌。有人開始焦慮的海投履歷,有人開始每天刷信箱期待喜歡的公司的回覆,患得患失;也有人全心投入考試,又或者向家人們爭取自己想要的生活,在現實與理想間拉扯著。我們都經歷了好大的心境轉變:視野開闊了,想得到的也更多了;更了解自己想要的方向了,卻更發現現實的無奈了。
慢慢的,我也漸漸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在大三尾時很幸運地有一個實習機會讓我相信,我可以繼續追尋想要的。
不傻不天真,即使進度沒辦法如理想的那樣快,也不想放棄堅持到現在的自己。
前幾天看到一個朋友發文說她夢到好美的荷蘭,最近剛好和在荷蘭認識的外國朋友突然聯繫上,說近期內可能會來到台灣!突然很開心當他們想到台灣時能想到我。極細微平常幾乎感受不到的連結,就這樣慢慢加深加重,我彷彿又能看見那個,當下只想以雙眼和雙腳認識那沒有一片雲的晴天、嫣紅的楓葉林、冬天會飄著細雪的國度,彷彿是另一個世界的自己。
想起荷蘭,再零碎再細瑣的回憶,也都是生命中的獨一無二。我想我一輩子都想記住和感謝,無論是在那結識的人、一起共享的話題、在台灣為我掛心的朋友與家人、甚至是當初大一時做出這個決定的自己。
沒什麼了,這篇純粹就近日雜感XD發現讓自己複習一下交換的生活有時能找回繼續闖蕩的動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