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荷蘭的國際溝通系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如果你在 Google 上打「國際溝通系」,很有可能會跑出「弘光科技大學」的「國際溝通英語系」。其課程規劃著重在「商務英語能力」、「英語教學專業」、「旅遊觀光專業知識」,未來發展則有:英語教學、教材研發或出版社編輯人員、英語導遊領隊人員、國內外地勤人員、英文祕書、外事公關、行銷企劃等工作。

這個未來發展跟我所知的領域:外文系、大傳系、政治系...其實一類組的科系都可以沾的上邊,畢竟現在大家英文都是自己學的。

其實我之前都沒有聽過國際溝通系,在投遞履歷的時候也很少看過什麼「溝通」部門。溝通其實是一種軟實力,大概公司都已經把它寫在徵才條件裡:Team player、提案簡報、表達能力,不管你做什麼職位,老闆都希望你是個「可以溝通的人」,而一般公司的面試通常會要你透過「提案」來表現你的溝通能力。

那,荷蘭的國際溝通系又在學什麼呢?

剛開學的大合照

(Introduction Week)

上課系館

(上課系館)

當初還沒有進來之前,看著學校網站的科系介紹,我大概想像著之後可能會朝跨國公司的「管理顧問」發展。不管是做對內人事溝通、對外品牌溝通、企業轉型要進行的內部溝通,在荷蘭這種職位通常都會獨立出來。

而漢斯應用科技大學的國際溝通系,每一個學期的單元都是跟科系有關的未來出路,分別是:

  1. Corporate Communication Consultant (Block 1)

  2. Strategic Brand Manager (Block 2)

  3. International Change Maker (Block 3)

  4. International Facilitator (Block 4)

所有課綱都是為了這四種職位量身定做的。

一開學聽到這四個職位聽起來很玄、也很空泛,當中要我們培養的技能也超級無敵軟實力,不知道他們到底要如何教起。

身為一個剛念了半年在學生 (結束Block 1 & 2),我可以從上課時間規劃、課堂特色、評量標準來介紹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到底在學什麼!

 

  • 上課時間規劃

2019 年 MIC (Maste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共收約 60 個人,24 個不同國籍,分成 A, B兩班。因為都是同個老師上課,所以 A 班一、二上課,B 班三、四上課;只有少部分 Guest lecture 會合併到大教室上課。一堂課是 2-3 個小時,一個 block 有約五門課,因此可以說這個 program 課堂集中,剩下時間是自學、約討論報告的時間。

在念碩士之前,就有預設到:課不會太多、時間是要自己運用的。所以在這方面,對於很注重生活品質的我,時間規劃還算滿意。

空閒時間、做作業的時候很喜歡去新的建築 Forum 裡找個好位置打電腦坐一整天。

  • 課堂特色

老實說,跟臺灣的教育比,這裡的老師真的很注重「師生互動」。這有好也有壞,假如老師講的很好,學生的反饋可以刺激更多火花;但如果老師在講一些很空泛的東西,又要學生反饋,那我反而比較希望老師「講的內容精實、沒有互動」,就像我在臺灣喜歡的課堂,通常是知識量爆炸,我聽得津津有味那種。畢竟我花這麼多錢來這就是想好好吸收知識啊!如果冠上「碩士必須自學」的名號,那就是你花錢來這看教科書自學了(前提也要教科書寫得好)。

另一個特色是,因為我們班是由不同國籍的人組成,所以真的可以透過小組報告訓練所謂的「國際溝通能力」。這個科系一直很強調「跨文化」的知識,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亞洲國家多屬於 High-context 的溝通模式,就是話中有話、講話習慣委婉、注重禮貌、道德高尚的人還會以德報怨(?);但荷蘭、德國就是典型的 Low-context 溝通模式,你會覺得他們說話很直,no 就是 no、程序就是這樣,不配合就拉倒,沒有在跟你打人情牌的。有時對方的溝通模式不是你所習慣的那種,這樣要怎麼溝通?有些人習慣集體決定,有些人個人色彩很明顯,這其實都跟文化不同有關;而我們會透過一些課程來認識有這麼多不同文化的差異,並且反思自己應該如何解決問題。

(第一個 block 的小組員,我幫他們做中文名片)

  • 評量標準

MIC 沒有考試,只有個人作業/團體作業/Interview 來檢驗你的能力在一個 block 之後是否有進步。學期一開始我們有做一個 Intercultural Development Plan,主要在衡量自認擁有的跨文化能力與實際的落差,通常結論都是會高估自己。老師就會依據你目前具備的跨文化知識,檢視你經過一個又一個的 block 之後有沒有進步。而他們又是怎麼檢驗你有沒有在成長呢?我自認是要能透過學期作業,反思自己遇到的困境、跟你是怎麼運用一些理論去解決問題。有講中的話,他們就會視為你成長的很好。評分的內容為:每一個 block 都會出產一個 portfolio(作品集的概念)。我們是依照這個拿學分的,但因為沒有標準答案,每次都有種「不抄襲、掏心掏肺寫出來」就好的感覺。

(動輒 60-100 頁的 portfolio)

 

以上心得,跟我念的是「應用科技大學」有密切關係;相較「研究型大學」,我們已經少讀了很多文本、少了考試,較重視 Workshop、實作、與企業接軌。

【番外篇】

上課日常:

  1. 分組比成績出來還緊張(怕遇到雷人)

  2. 文本讀得完才有鬼

  3. 上完一天課氣力耗盡(但好像沒吸收到什麼)

  4. 「我今天帶的午餐好好吃,好想趕快吃」

  5. 「老師什麼時候要下課」

  6. 「今天好辛苦,我等一下一定要去買一杯咖啡」

  7. 每次都有人說很想早點回家(待在這到底是多痛苦)

  8. 上課 = 幹大事

  9. 崩潰的是每個禮拜小組作業的死線

  10. 「等等晚餐我要隨便煮,累屎了」

最後附上荷蘭傍晚的魚市集。很美,但太冷了需趕快回家。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