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聊「離別」:那些曾經一起奮鬥的朋友與同事


我們從小就不斷地與人說再見:從國小到大學、研究所畢業後的各奔東西;與大學青春的離別、與前任的離別、一起共患難同事的離別。


今天,我想聊聊「在荷蘭經歷的離別」和它們對我的意義。



碩士篇


來到荷蘭念碩士、開始工作後,我發現自己「處理離別」這件事不再變得輕描淡寫。一來是因為,在異地,我們有更多的時間與自己的情緒相處;再來是,「在異地一起奮鬥」的這份特殊性,總是為彼此的回憶添上更加感性的色彩。


自從 COVID-19 爆發後,從 2020 年起,碩士班同學們離別的日子總是來得比預期快。那時候大家都是沒有工作、對未來一片迷茫的新鮮人。「Let's keep in touch. Stay healthy!」已經漸漸地取代「I'm sure we will see each other some day」。


其實我也應該早就心裡有數的:一個歐盟人,想在哪國生活可以說走就走;而且,誰不想待在離家近一點的地方?


漸漸地,決定要留下來的大部分都是亞洲人:日本、越南、印尼、台灣。


在這途中,因為家鄉羈絆、找工作狀況不順而回家的離別是我需要花一點時間消化的。


我們在離別前聊了很多內心深處的感受。我從來不會去對「回家的決定」本身作出任何評論,因為做出決定的這個人最不容易;而我也打從心底佩服這個決定、為他/她作出了決定,往後會帶來的影響感到開心。


當我在寫卡片、回想我們之間的回憶以及談話時,我也常問自己:「現在還繼續待在這裡是為了什麼?」「朋友一個一個走了,我以後還會有朋友嗎?」「現在要靠工作合約待下來,為什麼不回台灣休息一陣再工作算了?」


到每次消化完,最後得出的結論總是:

專注把現在的路走好,現在還沒必要改變。


公司篇


不誇張,從我 onboard 第一天開始,負責接待我的 office manager 就跟我說她下個月就會離職。


雖然相處的時間不多,她也是第一個幫助我的人,我沒有想到我兩個月後就要把她從我的工作腦袋裡刪除。


接下來,是接二連三一起合作、已經待了一段時間的同事離職。由於之前每當有人要離職,每個員工都會收到一封 COO 的信裡面寫道: ''I am sad to announce that xxx will be leaving us..." 下面也會有一段離職同事的感言。在最後一天,我們會有一個 10-15 分鐘的 farewell call 讓主管當著大家的面感謝要離職的同事這段時間的貢獻,以及離職同事會說幾句話來跟大家告別。


「同事離職」這件事,在我的印象中,台灣公司可能不會特別跟全體員工宣告,而是小組開會的時候會提到,再視情況有沒有要一起約吃飯、辦送別會。至於「真正的離職原因」,感覺都跟公司內部的體制、作為有關。


而在我待的這間德國公司,「同事離職」的資訊透明度相對高很多。如果有人願意主動分享的,大家都會知道;如果沒有主動分享的,COO 也會鼓勵大家多去跟當事人聊聊天。這種透明度,你會相信這間公司內部沒有什麼問題,大部分的決定都是當事人評估現況後的理性選擇。


最近才剛參加完公司內部活動,我們就被告知:有一個才剛升遷的英國小組長決定要離職了。由於這個消息偏突然,我的小組長在與每一個組內會議,或是一對一會議的時候,都會主動問「Do you have any question about his leaving?」這些種種增加透明度的措施,讓我對於「與同事說再見」這件事,少了很多猜測,更多的是對於曾經一起共患難、互相打氣、幫忙的回憶。


這些人能留在我的工作腦袋多久?可以的話,我也想把他們裝進我的私生活腦袋,希望未來無論看到他們為哪間公司更新動態,我都能想像 they will rock it! 能認識他們、與他們共事,是我莫大的榮幸。




最後,會想寫下這篇,是因為我在碩士班認識的第二個台灣朋友要回家了。我很佩服她可以克服與男友(現已升級為老公)的遠距離這麼久,最近終於決定了回台灣的日期。這個決定背後都有著很多故事,但在這個決定之後,他們終於可以一起創造更多故事:) 雖然我真的開始懷疑之後會沒有朋友了:(


在沒有老朋友陪過生日、身處荷蘭的這幾年,很開心我們只要能聚,就會一起吃喝玩樂。謝謝你們看著我哭、常常煮東西給我吃、一起發懶坐在公園曬太陽。


我不喜歡離別,所以我總是說下次見。我也喜歡說保重 / Take care,因為這是我最發自內心的祝福!





附上我最幽默的兩個台灣朋友。我會想你們的。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