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一窺荷蘭醫療體系:家醫與醫院

自從在荷蘭生活後,耳聞同事、朋友對於在荷蘭尋求醫療協助的奇聞軼事,我一直對於荷蘭醫療體系存在著「既沒效率又不專業」的刻板印象。直到最近,我終於心不甘情不願地踏進了這個神秘的醫療世界。


在講故事之前,先幫大家預習一個重要概念:

在荷蘭,最基礎的醫療體系是家醫 (General Practitioner),大小事都要透過家醫第一層的把關,才能決定之後你是否只需要在家休息或是需要進一步到醫院專科檢查。

在台灣,假如眼睛不舒服,通常可以直接去眼科診所掛號,或直接去醫院眼科掛號。在荷蘭,第一步都要先看家醫(而且要先預約,並極有可能預約不到當天)。


以下依照時間軸分成五件看醫生要做的事:







1. 沒有要看醫生也要做的事:醫療保險


荷蘭強制規定每個在這個國家生活的居民都要有醫療保險,而這個保險並不是政府幫你投保,而是你可以自己主動去比較各家保險公司的方案進行投保。一旦確定要保某家保險公司,想改方案或換公司只能等到年底,並不是想解約就可以解約。


這裡每個月的保費從便宜的 100 歐出頭到 200 歐都有。每月保費的費率依據方案可以 cover 的醫療行為跟自付額度變化。自付額度指的是,你必須自費一定的金額到那個額度,超過額度保險公司才會幫你付。例如,我兩年來都選擇最基礎的保險方案,自付額從 300 歐到 800 歐讓你選;選自付額 800 歐的每月保費就只要 100 歐出頭,適合身體毛病比較少,沒有打算看太多醫生的年輕人。


雖然我自己一直到第四年才第一次看了醫生,回頭想想每個月保費的開銷,跟台灣比起來真的是貴的驚人。


2. 想看醫生時需要做的第一件事:註冊家醫


前面有提到,家醫診所是每個人生病(無論你覺得有多嚴重的病症、但撇除有立即生命危險的狀況)第一個必須去的地方。荷蘭家醫是地域性的,通常只能註冊離自己家近的診所。打電話去註冊時,他們會詢問你的郵遞區號,然後確認是否「夠近」到能夠收納你這個人 -- 這是為了防止一個診所收容太多人而造成醫療資源不足。


我自己是先在 Google 地圖上搜尋附近診所的評價,選了一個遠一點但評價較好的診所註冊。我的診所先進的地方是:註冊流程全部電子化。我在網站上填表單,等幾天之後,就收到我註冊成功的通知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隔壁鄰居在搬到這裡之前有自己很信賴的家醫。即使都搬到這裡了,她還是會開車去原本的診所看病。由此可知,就算搬家,好像還是可以待在原來的診所。



3. 要看醫生時要做的事:預約看診時間


以我的經驗,最有效率的預約方式就是在診所 8 點一開門的時候打電話進去排隊。我的診所採用機器人自助選單,也有英文版本。這通電話撥打的對象是醫生助理(以下簡稱「醫助」。醫助不需要有醫師執照,卻握有能不能幫你預約到門診的生殺大權)。


通常我都會透過自助選單選擇希望醫助打回同一支電話,因為這樣我就不用掛著電話排隊;加上,這個機器人還會告訴你醫助幾點會打回來。


當電話打來時,他們會說 How can I help you? 接著你就要解釋自己哪裡不舒服,希望可以約看門診。醫助聽完之後,會詢問你的出生年月日跟姓氏,再次重述病人說的症狀,並進一步問病症的細節、持續多久等等。


這通電話之所以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在於當你描述的症狀聽起來不夠嚴重(說咳嗽、發燒、流鼻水、蟲咬過敏等等),醫助是不會認定你需要看診的。我自己是因為扭傷腳踝,醫助比較好判斷我真的需要一個 check-up。聽很多在荷蘭生活的朋友,都說到這階段,醫助只會說你就多休息、吃 paracetamol,讓身體產生抵抗力自然就會好了;過了兩三天不舒服再打電話。



4. 家醫看診時他們會做的事:開藥、或幫你轉診專科


我目前看過三位不同的家醫。我有想過醫助是不是會根據不同病症去找相對應的醫生,因為以我看腳踝的經驗,都是給同個男醫生看;當我要看皮膚搔癢症狀,是給另一個女醫生看;而在我看了兩次婦科問題的經驗裡,又都是另一位女醫生。不過這我不太確定。可以確定的是,醫助不會讓你指定醫生。


這裡我覺得很有趣的是,當你有預約,你可以直接走進診所的候診室,不需要報到。當預約時間到(通常不會準時,遲個 5 - 15 分鐘不等)醫生本人會親自到候診室叫名字,再陪你一起走進看診室。這點跟在台灣是蠻不一樣的,感覺醫生是有時間走出來跟你建立初步的連結。


看診時,醫生其實都蠻有耐心的聽我講症狀;不過,我發現他們都不會下一些明確的診斷,而是會說一些現階段我們可以嘗試什麼藥、做什麼事來看看症狀在幾天內會不會改善。如果沒效,到時候再看一次診。


以我的腳踝為例,第一次看時,醫生看沒多久就說他不確定骨頭有沒有問題,所以會幫我預約當天醫院拍 X 光;第二次看腳踝時,因為不確定這持續的腫脹是什麼,就先請我做了血液測試,看了結果後也說他不確定原因,所以要幫我轉到醫院專科進行確認。


再以我皮膚搔癢症狀為例,醫生看著覺得這可能有細菌感染風險(她不確定,但也不想錯失這個機率),就直接幫我開 10 天抗生素吃,說兩天後沒效再打電話看診。


我在台灣的經驗,醫生基本上會下一些比較明確的診斷,讓我們知道病症原因是什麼。當然有時候會有誤診的狀況,但聽了就是會比較心安(?)還有一次在皮膚科看皮膚搔癢症狀,醫生直接幫我打一針,當下就舒服多了)。在荷蘭,通常沒辦法期待看一次家醫就能解決問題。


有最基本的醫療保險,問診費加上一些保險有涵括的藥費都不用自己付。如果是牽涉到保險沒涵括的藥品,藥局會直接跟保險公司收錢,保險公司再從我戶頭扣。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藥師在給處方籤藥時,會問醫生跟你說了什麼?以確保病人知道怎麼用藥。他們除了口頭指導之外,也會印給你一張說明,並寄 email 給你,內含病人拿的藥品的相關使用影片。



5. 在醫院會做的事:皮皮挫等+看診


兩次在醫院的經驗,我都是自己一個人去,其實心裡真的會蠻忐忑不安的。因為在荷蘭,只有比較嚴重的症狀才會讓你到醫院;如果自己也在這裡的話,是不是代表症狀也蠻不樂觀的?


第一次去的時候,需要先去櫃檯註冊資料,再來就是去預約好的候診室等助理出來叫你。


我在這兩次分別照了 X 光,以及讓腳踝專科醫生看我的腳踝。


好啦,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只看腳踝以下...因為診間就只有「腳踝以下的模型」XD


想先說我綜合這兩次醫院的經驗,實在是讓我覺得荷蘭醫院非常「一板一眼」、沒有「水平整合」的感覺,對病人復原進度來說超級沒效率。


首先,第一次照了 X 光,我連醫生本人都沒有見到,就只有醫助跑出來說骨頭沒問題,我回家休息就好。如果我對韌帶什麼的有疑慮,再打電話給我的家醫。


第二次,一個醫生助理出來帶我進看診室。醫生本人比較晚進來,來另外帶了兩個女助理(?)看一看後就說這是腳踝扭傷後又讓韌帶承受帶多壓力而造成的二次腫脹,他會給我護具,要我未來四週內都要使用這個走路。


不過這個診斷,醫生也沒有說跟我在家醫做的血液測試結果的連結是什麼。當我問他左腿的搔癢症狀,他說他是腳踝專家,沒辦法解釋左腿搔癢,要我自己再去打給家醫專門看這個症狀。


後來跟各路關心我的好友報平安,其中一個朋友說,早在第一次照 X 光時他們應該就要給你護具了,不然以我腳踝的受傷程度持續走路,早晚會演變成這樣。


後來我想想,對欸!難道照 X 光的助理沒有權力為病人申請護具嗎?還是他們根本不關心病人需不需要其他幫忙?他們其實也沒有失職,就是做好份內工作,但也沒有想要「多管閒事」耶?即使這樣做病人會好得比較快?


想想以前大一打球扭到腳踝的時候,保健中心不只幫我包紮、給我拐杖、也有復健資源可以使用。我去一個地方就可以把腳踝一次處理得妥妥的;反倒在荷蘭,不只要先打電話給家醫,還要等醫院跟你預約時間、得到的照護還不是全面型的,有可能要跑好幾趟...痛苦的病患到底哪來這麼多時間跟這種體系耗?



不過我兩次去醫院,都沒有被收錢。在台灣的醫院看診,無論有沒有開藥,起碼要繳掛號費。


2024.03 更新:後來我收到一封保險公司寄的紙本信,要我申報去醫院的原因(什麼導致的意外或是蓄意被傷害)。申報完後沒多久,我就收到一張約 600 歐元的帳單。看來基本上只要是在診所有驗血、驗尿,以及在醫院做的任何事都會額外收錢。尤其當你保的險是最便宜的月費(自付額高),醫院的花費很有可能都要自己出。

總結:想在荷蘭看醫生,要有耐心+誇飾能力


總之,我很慶幸自己最終還是得到了應有(但遲來)的照護(照 X 光跟護具),也得以一虧荷蘭醫院的樣貌。


由於看病流程真的很煩瑣耗時,荷蘭人生病時通常都只是去藥局買非處方用藥 paracetamol ,讓身體自然抵抗疾病,沒必要就不去看家醫。但當你需要處方用藥,打電話給醫助就要描述的自己有生命危險一樣,才有可能預約的到一個時段。


有一次,我週四下午想約一個門診,醫助說他可以幫我約下週二早上 8 點的時段。我當下傻眼,説我有多不舒服、晚上都睡不好等等,有沒有早一點的時段?他說沒有,但建議我可以隔天一開門打電話問問看有沒有人取消當天門診。於是,我隔天早上 8 點準時打過去,說明自己有下週二的門診,但真的很不舒服,希望能提早門診時間。醫助最終幫我排進了當天下午 3 點半的診。由此可見,這件事情不是辦不到,而是比耐心與毅力。


在台灣,醫生不會拒看病人,你也可以直接掛專科去更快得到專業的治療;但這個制度當然也造成每位醫生工時長到不行、在外面等的病患也常常等到天荒地老。在荷蘭,由醫助篩過一層後,醫生的門診時間都被規劃得好好的、滿了就是不收其他病人、病人到場等候時間也不會到太久(對於要回去上班的我來說很重要)。兩個制度都各有利弊,要在病人醫療權與讓醫療體系得以穩定運作之間取得平衡是恆久的難題。


這一個月的親身經驗真的印證了同事與朋友對於荷蘭家醫的評價/抱怨:


  1. 荷蘭家醫感覺醫療知識缺乏,有些還會跟你一起 Google 你有可能是什麼疾病(?!)

  2. 無論什麼病症,最後大多會說,吃 paracetamol 、再觀察幾天就好


我自己感到最無助的時候,是當我傳了自己皮膚的照片給診所,等了大半天後被醫生拒絕看診 -- 註解是要我先冰敷加抬高腳踝,真的很不舒服的話過兩天再打電話。


那時候我真的有種:「我繳了那麼多稅,結果我得到什麼爛照顧」的感覺。對於荷蘭醫療體系的抱怨是全民(包含荷蘭人)共感的,也許這跟民族性(隨遇而安、不追求更好、對身體免疫力的信心大於藥物)有關,也跟防止濫用醫療資源脫不了關係。但身為曾在其他國家接受到更普及醫療資源的外國人來說,荷蘭的醫療體系真的令人不敢恭維。


最後還是希望大家身體健康、也珍惜現在能擁有的醫療資源。我依然還是認為醫生是最偉大的職業之一,而那些身為醫生又為病患「積極治療」的醫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之一。

2 Kommentare


Muniangniang Wang
Muniangniang Wang
26. Okt. 2023

想想台灣醫生一天看多少病人相對於荷蘭家醫,覺得台灣一年看醫經驗值起碼會是荷蘭三倍吧,突然荷蘭醫生菜也說得通了

遇過荷蘭人騎車摔斷手需要照X光跟盲腸炎開刀 這兩個病例連去急診室需要預約

祝 早日康復

Gefällt mir
Chia Ying Lai
Chia Ying Lai
29. Okt. 2023
Antwort an

謝謝你的訊息跟補充,經驗值說得好有道理!預約制度在這個國家沒有下限 …

Gefällt mir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