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賣房打怪記 ft.二度買房篇
- Inka
- 5月26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已更新:5月31日

在今年年初,我給自己許了 2025 的三個願望。其中我有一個願望是最想要實現、也真的在五月中幸運地實現了:我跟荷蘭伴侶一起在荷蘭買了房子。
回頭想想,這個從一月初開始的打怪過程,跟 2022 年底,還是單身女子的時候,買房的感受很不一樣。當時,什麼事我自己決定就好。今年,除了「所有決定都是兩個人的事」以外,我們最想買的是一棟有自己後園的房子,預算跟選擇比公寓有限很多。
這次的故事,我想藉由在荷蘭交易房屋時,會碰到一些重要角色,來跟你們分享。
荷蘭最基本、最大的買賣房屋平台。
仲介
分成買房仲介及賣房仲介。在台灣,通常去看房就會遇到賣方仲介,負責買賣雙方協議的達成;在荷蘭,買、賣雙方是分開的。你去看房時,買房仲介會跟著去,在那裡與賣房仲介交流(屋主通常是不在的,據說這樣看房的人會比較自在)。
我當初會請買房仲介,是因為我不知道買房要注意什麼細節、對荷蘭的房屋狀況標準不熟悉;也怕使用英文的話,賣房仲介不會主動跟我說一些細節。總而言之,買房房仲幫我處理了以下事情:
使用仲介內部資料庫,比一般人提早知道房源的釋出,可以搶先約看房
幫忙約看房時間
一起去看房
觀察屋況、詢問細節
打聽消息、建議出價、送出出價
成交後與賣方接洽、列出需要文件請我提供
交屋當天,與我一起去公證、送我香檳
我也有同時期也在買房的朋友是不請仲介的,因為這些事都可以自己在平台上約、接洽、用 Google 翻譯看合約。請房仲服務費可能也要三千歐元左右,能省下來也不錯。
這次賣房,我也請了仲介。在國外的第一次我覺得都要請專業的來會比較省事。鄰居說我們這棟也有人不請房仲,他們就要自己去找合約公版、幫房子拍照錄影、帶看房、付費上架平台。這樣做的人通常都是(不想花錢的)荷蘭人。
為了把錢花得精明,我特別上網比價仲介價格,發現有些人是收取固定費用三到五千歐不等,或是說成交價 1%。了解行情後,我約了兩家公司,第一間是在我家附近、整條街上很多房子都是找他們賣,掛上他們家的招牌;另一家是上一次把房子賣給我的仲介。
上次賣過一樣的房子的話,應該有更多資源可以用吧?我當時是這麼想的。因為當時買房的時候,我是第三高出價者,聽說屋主也聽了仲介說我是個 nice person,所以我也由衷地對這間公司有好感。
比價跟各種優缺點後,我決定跟賣給我房子的公司合作了。希望他們可以再次幫這個家找到下一個好主人。
總之,賣方房仲幫我處理以下事情:
提供周邊最近銷售資料、建議起標價
請 Stylist 給擺飾建議
請 Photographer 拍照加錄影
丈量房屋尺寸
寫銷售文案
上傳必需文件
上架 Funda 平台
印傳單、社交媒體宣傳
接洽看房
帶看房
接洽出價者
擬合約
在初期準備過程中,我的貸款顧問跟房仲都說,我這個房子很快就會賣出去了,因為烏特勒支一直都很搶手:地段好、屋況新、價格落在可負擔區間。沒想到,實際過程拖得比想像久,我會在下篇分享。
貸款顧問
我買賣房都有請貸款顧問,聽很多在荷蘭的台灣人都建議要請,比較省事。貸款顧問會審視你的財務狀況、衡量你能出價的範圍,以及試算在不同出價區間,未來的月付貸款在稅前、稅後各是多少。他也會幫你看接洽最合適的銀行利率及處理速度,跟你要求所需文件、處理貸款申請。
我覺得知道自己的錢包有多深,對於看房時期的人幫助很大。因為在 Funda 上可以篩選掉根本買不起的房源,才不會浪費看房時間。再來,知道自己如果花一定的金額買房子,之後每月要付多少房貸,也對之後的財務規劃很有幫助。
請貸款顧問的價格從快三千到四千歐都都有。我聽在銀行工作的朋友說,他們請公司內部的貸款顧問就會便宜很多,好羨慕!建議大家也是貨比三家。
起初,我是在 2024 年底跟我的伴侶決定要一起買房,因為當時雙方都有永久合約、是一個可以貸款的好機會。我們從 2025 年初開始約看房,看了大概有 8 家,出價了 4 家,在 2025 的二月底,我們心底有感覺,幸運的話,我們可能很快就會成交了,所以同時,我也啟動了賣房的計劃。
跟第一次買房相比,這次的貸款試算比較複雜。起初我們還在看有沒有可能「不需要賣我的房」的情況下貸第二個款,不過由於我的貸款餘額還很多,我們沒有選擇,必須要賣掉房子。
在荷蘭,有一種貸款叫做 Bridge mortgage (Overbruggingshypotheek)。它的存在是為了有人需要「買新房的貸款」,但舊有房子還沒有賣掉,而以「舊有房子的預設性銷售價格」乘以特定百分比,而得出的過渡貸款。這個貸款的好處是可以讓你買新房的預算提高,壞處則是這種貸款的利率高、且要你提供 12 個月能償還「每月舊有貸款」的存款證明。換句話說,戶頭要先有一筆足夠的資金,並且舊有房子不會太難賣,後續的財務負擔才不會這麼重。
Ps 看到這裡的大家如果也有這方面需求,建議諮詢專業貸款顧問,第一次會議通常都是免費的!
在荷蘭買房子,不得不說,真的很看運氣。從開始看房,一直到真正買到喜歡的房子,時長可以從一個月難到半年以上都有。荷蘭房市是採用「競標機制」:賣家出一個起標價,買家競標,由賣家選擇誰得標。一切看似簡單暴力,背後的心理戰以及各種賣家決策因素根本無法預測。跟我差不多年齡層、也在看房的朋友們,大家都是一週工時 40 小時;而在荷蘭約看房,時間都是一到五的工作時間,你必須要排開工作、準時抵達物件地址,是一件非常耗時耗心力安排的事。
那麼,到底大家是怎麼決定出價金額的呢?如果是認真找房的人,誰都想要盡快買到心儀的房子。
首先,最基本的是,要認清:只要是好物件,大家都會 overbid 10 - 20%。這樣你看房的物件選擇,價格就要選起標價格,加上 overbid 空間,不超過你的最大貸款金額(這裡是假設你想要百分之百全額貸款)。這樣就不會浪費時間看那些根本標不起的房子。
再來,有請房仲的人可以讓他們調資料,鄰近地區相似物件最近的成交價格是多少。這樣可以讓你知道,以自己的口袋深度,成為最高出價者的機率高不高。
除了出價金額外,在出價申請過程還可以選擇是否要勾選「融資保留條款」。如果你與賣家簽了合約,你有勾選這個條款,代表這個合約要成立的前提下,是買家有辦法在同意日期下取得「貸款融資」的許可。
假如你的貸款申請因為某些因素被拒絕了,你可以提供證明,在不需付任何罰金的情況下撤銷買賣合約。假如你沒有勾選這個條款,且無法履行合約,你必須要支付 10% 的成交金額當作罰金。可想而知,如果你是賣家,會偏好「沒有勾選保留條款」的買家;相反的,如果你是買家,為了避免支付鉅額罰金,通常會勾選這個保留條款。
通常如果你有永久合約、且信用良好,我覺得被銀行拒絕貸款的機率應該是不高。要不要勾選這個保留條款,貸款顧問也可以給你建議。
以我第二次的購屋經驗,我跟伴侶是最高出價者,且沒有勾選保留條款。跟賣家房仲通電話,他們說,我們沒有勾選這個保留條款,是選擇我們最大的因素。
總而言之,能夠得標,「最高出價者」大概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是第二高出價者且跟最高出價沒有差很多,但你沒有勾選保留條款,而最高出價者有,那也有蠻大的機率被選中的。
第二次買房沒有請房仲,個人覺得最辛苦的地方是要審閱物件的資料。以前我都是聽房仲給我的 summary 跟建議。雖然這些都是我的伴侶負責(我基本上是負責挑剔物件跟參與出價決策),但他也說下次我們再買房的話,也想請一個人看這些東西。當我跟他說請房仲要花多少錢後,他就打消這個念頭了XD
下集,我會分享第一次的賣房經驗。前面有提到一點點,沒有像想像中順利。主要想分享有可能碰到哪些困境、以及有些方法可以試試看的。

Comments